理无专在,学无止境—华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张浩轩

发布者:学工部发布时间:2020-06-29浏览次数:497

张浩轩于 2011 年由甘肃省张掖中学考入华东理工大学,是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免试直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师从李春忠教授和江浩教授。在校期间,他聚焦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同时注重国际间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断增长知识见识,提升个人综合水平。


勤于归纳 勇于创新
  这个日新月异、知识更迭的新时代,张浩轩始终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自己光速成长的人生信条。2014 年,还在读大三的张浩轩有幸进入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本科毕业课题的研究。至此,他叩开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大门,期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未知领域里那些不可能中的可能变成现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始终坚持用生命和热情做有价值的事。科研不是可以急于求成的事情,不仅需要勤奋与热情,还需要独立与创造,对于新的科研领域更是如此。2016 年,张浩轩巧妙利用模板自挥发策略构筑介孔碳纳米管 / 银纳米颗粒杂化材料,实现了电池首次循环库伦效率达到 87%,是目前已报道碳材料的最高水平,该成果也被刊载在纳米领域著名期刊 ACS Nano 上,至今已被引用达 35 次。之后,张浩轩又针对硫化亚镍产氧催化剂本征动力学缓慢问题,提出材料表面单质硫功能化的解决办法,为发展新型高效非贵金属电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该工作发表于知名能源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正是华理人这份“励志明德,勤奋求实”的精神,张浩轩才能不负光阴,高歌猛进,在新能源领域中不断创新、探索未知、寻找自我。


开阔视野 锐意进取
  “走出国门,看看世界”是增长阅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刚进入研究生的阶段,来自大西北的张浩轩发现英语口语成了自己的短板,尤其是有外国专家前来讲学时,经常无法跟上报告的进度。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英语学习计划,通过大量的阅读量来弥补听力、口语的缺陷。终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他已经脱胎换骨,多次前往美国剑桥、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地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也正是这份经历的积淀,让他后来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深造显得如鱼得水。2019 年 1 月,张浩轩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开始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访问学习。在这久负盛名的国际顶尖工科院校里,他感受到了全新的科研理念和学习方式。正如 MIT 校训“Mind and Hand”所宣扬的精神,这里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更要有灵巧的动手能力。而在读学生为了完成学业所表现出废寝忘食的奋斗精神更是令他印象深刻。此外,作为MIT 访问学生联合会的成员,他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学生,通过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拓展和优化自身的学习和科研方式,使他认识到,优秀科研人员必须要兼备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不仅要聚焦于课题本身的自然科学问题,也要全面考虑其研究的现实意义,要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认清现实,挑战不可能”是张浩轩最喜欢的一句话。科研的道路上,他会兴奋,会沮丧,但更会享受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