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奋斗者·正青春|传承非遗加入支教团,华理学子接好青春“接力棒”

发布者:学工部发布时间:2023-09-11浏览次数:10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用巧手剪出“大千世界”。一份初心,一路探索,亦用青春追寻“诗和远方”。

心系传承、步履不停,她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庄河剪纸韩氏剪纸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王桐予,也是一名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的新一届研支团成员。接好青春“接力棒”,这是她在支教路上的目标。

◆ 用年轻方式传播非遗美 ◆  

王桐予的家乡是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那儿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河剪纸。王桐予从小跟随家人学习剪纸,不知不觉间,已经和剪纸相伴了十余载。

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王桐予开始尝试着参加各种非遗义务宣传活动和剪纸义卖活动。“要想深藏于乡野阡陌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除了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还需要创新传播形式与内容,为大家提供走近非遗的‘桥梁’,零距离感受指尖上的传统技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王桐予这样坚持。

怀揣着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王桐予在家乡高铁站与小伙伴一起参加庄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春运平安行,文化进万家”活动,将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送给归乡人和一线工作人员。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她制作了多幅家乡辽宁的红色地标及党史大事件等剪纸作品,并以此为载体,与同伴前往家乡小学,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非遗种子”。

疫情防控期间,她曾与家人耗时两天,共同创作3幅抗疫主题剪纸作品参加上海市抗疫主题展,作品入选《中国剪纸精品集》;她还通过“小花梨”微信公众号、“通海茶叙”讲坛等平台向同学们讲授剪纸文化。之后,王桐予在“基于校名纪念品的文化设计与开发”的“大创”项目,设计出十二生肖剪纸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并融合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了10余套“小花梨”形象、华理标志性建筑等剪纸图样,为庆祝华理70周年校庆增添别样的亮色。

无论是在家乡还是校园,王桐予始终致力于剪纸艺术的推广普及。每一次分享不仅让她愈加体会剪纸艺术的丰富内涵,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年轻人零距离感受到了剪纸文化的魅力,也为其传承注入新活力。“遇见喜爱剪纸的朋友总会让我十分激动,分享欲爆棚,希望尽己所能让更多人用剪纸装点生活。”王桐予说。

◆ 以青春热血接力支教路 ◆  

大学四年里,王桐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在有形或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成长,找到了前进方向,并朝着更为广阔的天地阔步前行。

“经常听到学长学姐们的支教故事,现在终于轮到我啦!”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原来,早在大二暑期,王桐予就经过层层选拔加入了华理“春晖社”的新疆支教队伍,但却因为疫情等原因未能成行,这份遗憾也一直留在她的心中。当看到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时,王桐予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并顺利通过考核,成为华东理工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让自己的青春与理想同行。

参加研支团面试,当被问到“为什么想要支教”时,王桐予的回答是:“育人遇自己,在义务剪纸课堂中,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剪纸的喜爱,发现自己也很喜欢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感觉,特别是在了解到众多支教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与鼓舞着,更加坚定了投身支教事业的决心。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更是值得自己骄傲的事。”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对王桐予而言,接过支教的接力棒,既是一种使命和挑战,更是对自己入党初心的践行。跑好“接力棒”,青春再出发。王桐予说:“除了非遗传承人,现在的我又多了一个老师身份,希望能跟孩子们‘艺’起前行,拥抱更加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