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校区24舍703室的4名化工学院男生,虽然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专业,但优秀得非常一致,在校期间全员获得奖学金和社会工作奖,并全部保研本校。光明日报官微、《青年报》、文汇APP、青春上海、新民客户端等媒体报道了4位学子的成长之路。
【光明日报官微】全员保研,这个寝室有何秘诀?
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24舍703室,住着4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男生——张骋、王月刚、吴孟龙和吴骏聪。他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但优秀得非常一致,均为化工学院大四本科生,在校期间全员获得奖学金和社会工作奖,如今,他们全员保研本校——华东理工大学。是什么原因,让优秀和选择如此一致?小编带你去看看。
秘诀一:天道酬勤,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刚上大学时,一些同学还沉浸在自由散漫的大学生活中,张骋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计划——在体验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坚持学习是第一要务,争取保研。他保持了自己在高中时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坚持6:00起床、22:30睡觉,大学3年以来始终成绩优异,累计在图书馆学习时长达4600小时,最终以专业第4的优异成绩顺利保研本校。
勤奋是会“传染”的,在张骋同学的带动下,图书馆变成室友们经常相见的地方,回到宿舍的时间,更多是一起交流白天遇到的新鲜事以及探讨学习上的心得体会。吴孟龙和吴骏聪感触颇深,“刚上大学时,我们参加社团和部门活动较多,学习上感到有些吃力,张骋和王月刚经常和我们分享他们在学习上的经验,尤其是王月刚,告诉我们学习要制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分阶段、有计划地去完成,我们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秘诀二:目标明确,做好未来规划
自大一得知化工学院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试点学院之一,一颗种子便在王月刚和张骋的心里悄悄发芽。他们深知,只有非常优秀的本科生在大二学年才有资格申请,一旦入选就意味着可以在本校接受全程导师指导,提前一年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并开展研究。
王月刚和张骋互相帮助,默默努力,在大二学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入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大二时,两位同学就明确自己要在本校接续完成本硕博学业。他们说:“在大一上专业概论课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到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级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足以见得学科实力非常雄厚,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热爱,并且渴望更深入地研究。”
吴孟龙和吴骏聪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来得要晚一些,通过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和相关学科竞赛的深度参与,他们也选择继续留在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4位同学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将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奋斗。
秘诀三: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和社会工作
大学期间,寝室4人都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和社会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也让他们的优秀变得更加全面。
王月刚积极参加各项学科竞赛,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获“天正设计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等奖和第六届全国“互联网+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奖项。张骋发挥学科优势,在学院和班级担任“小讲师”,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成功“脱困”。吴孟龙对化学和工程非常热爱,充分将化学知识和工程思维有效结合,曾获第七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性能竞赛二等奖。吴骏聪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尤其是疫情期间总能看到他服务同学的身影,获“抗疫先锋”志愿者荣誉称号。
4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迎接他们的将是同一校园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4位同学都表示非常期待,希望可以在未来科研的道路上探索前沿技术,勇攀科学高峰,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表示,如果可以的话,希望研究生期间还可以成为室友,让优秀继续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延续下去。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孟歆迪 颜维琦 通讯员田梦 摄影王兴树)
《青年报》:这个宿舍“研”值为何这么高?
期末季,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24舍703室因为一则喜讯沸腾了。这里住着4位来自不同地域的男生,他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但优秀得非常一致。他们都是化工学院大四本科生,在校期间全员获得奖学金和社会工作奖。如今,他们全员保研华东理工大学,再续“理”缘。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田梦
奋斗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张骋、王月刚、吴孟龙和吴骏聪都住在24舍703室。
刚上大学时,一些同学还沉浸在自由散漫的大学生活中,张骋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计划——在体验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坚持学习是第一要务,争取保研。他保持了自己在高中时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坚持6:00起床、22:30睡觉,大学3年以来始终成绩优异,累计在图书馆学习时长达4600小时,最终以专业第4的优异成绩顺利保研本校。
勤奋是会“传染”的,在张骋同学的带动下,图书馆变成室友们经常相见的地方,回到宿舍的时间,更多是一起交流白天遇到的新鲜事以及探讨学习上的心得体会。
吴孟龙和吴骏聪感触颇深,“刚上大学时,我们参加社团和部门活动较多,学习上感到有些吃力,张骋和王月刚经常和我们分享他们在学习上的经验,尤其是王月刚,告诉我们学习要制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分阶段、有计划地去完成,我们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他们对母校爱得深沉
自大一得知化工学院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试点学院之一,一颗种子便在王月刚和张骋的心里悄悄发芽。他们深知,只有非常优秀的本科生在大二学年才有资格申请,一旦入选就意味着可以在本校接受全程导师指导,提前一年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并开展研究。
王月刚和张骋互相帮助,默默努力,在大二学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入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大二时,两位同学就明确自己要在本校接续完成本硕博学业。他们说:“在大一上专业概论课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到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级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足以见得学科实力非常雄厚,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热爱,并且渴望更深入地研究。”
吴孟龙和吴骏聪虽然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来得要晚一些,但通过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和相关学科竞赛的深度参与,他们也走上了继续深造之路。如今,4位同学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将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奋斗。
让优秀变得更加全面
大学期间,寝室4人都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和社会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也让他们的优秀变得更加全面。
王月刚积极参加各项学科竞赛,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获“天正设计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等奖和第六届全国“互联网+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奖项。张骋发挥学科优势,在学院和班级担任“小讲师”,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成功“脱困”。
吴孟龙对化学和工程非常热爱,充分将化学知识和工程思维有效结合,曾获第七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性能竞赛二等奖。吴骏聪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尤其是疫情期间总能看到他服务同学的身影,获“抗疫先锋”志愿者荣誉称号。
4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迎接他们的将是同一校园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对于未来,4位同学都满怀期待,希望可以在未来科研的道路上探索前沿技术,勇攀科学高峰,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生期间还可以成为室友,让优秀继续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延续下去”,这也成为他们共同的小期待。
【文汇APP】优秀×4,他们全寝本校保研,延续特别的缘分
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24舍703室,住着4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男生——张骋、王月刚、吴孟龙和吴骏聪。他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但优秀得非常一致。这四位化工学院本科生,在校期间全员获得奖学金和社会工作奖。如今,他们全员保研本校。是什么原因,让优秀和选择如此一致?
刚进入大学,张骋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计划:在体验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坚持学习是第一要务,争取保研。他每天坚持早上六点起床,大学3年以来始终成绩优异,累计在图书馆学习时长达4600小时,最终以专业第4的优异成绩顺利保研本校。
勤奋会“传染”。在张骋的带动下,图书馆变成室友们经常相见的地方。回到宿舍,室友们更多是一起交流白天遇到的新鲜事以及探讨学习上的心得体会。吴孟龙和吴骏聪感触颇深,“刚上大学时,我们参加社团和部门活动较多,学习上感到有些吃力,张骋和王月刚经常和我们分享他们在学习上的经验,尤其是王月刚,告诉我们学习要制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分阶段、有计划地去完成,我们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大一得知化工学院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试点学院之一,一颗种子便在王月刚和张骋的心里悄悄发芽。他们深知,只有优秀的本科生在大二学年才有资格申请,一旦入选就意味着可以在本校接受全程导师指导,提前一年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并开展研究。
王月刚和张骋互相帮助,默默努力,在大二学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入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大二时,两位同学就明确自己要在本校接续完成本硕博学业。他们说:“在大一上专业概论课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到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级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热爱,并且渴望更深入地研究。”吴孟龙和吴骏聪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来得要晚一些,通过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和相关学科竞赛的深度参与,他们也选择继续留在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大学期间,寝室4人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和社会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也让他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王月刚积极参加各项学科竞赛,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获“天正设计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等奖和第六届全国“互联网+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奖项。张骋发挥学科优势,在学院和班级担任“小讲师”,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成功“脱困”。吴孟龙对化学和工程非常热爱,充分将化学知识和工程思维有效结合,曾获第七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性能竞赛二等奖。吴骏聪在四年里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
本科生活即将结束,迎接他们的将是同一校园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4位同学都非常期待,研究生期间还可以成为室友,延续这段特殊的缘分。他们希望可以在未来科研的道路上探索前沿技术,勇攀科学高峰。
【新民客户端】华理有个“学霸”寝室:优秀×4 全寝保研 再续“理”缘-手机新民网
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24舍703室,住着4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男生——张骋、王月刚、吴孟龙和吴骏聪。他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但优秀得非常一致,均为化工学院大四本科生,在校期间全员获得奖学金和社会工作奖,如今,他们全员保研本校——华东理工大学。华理的这个“学霸”寝室是如何出现的?是什么原因,让优秀和选择如此一致?
刚上大学时,一些同学还沉浸在自由散漫的大学生活中,张骋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计划——在体验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坚持学习是第一要务,争取保研。他保持了自己在高中时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坚持6:00起床、22:30睡觉,大学3年以来始终成绩优异,累计在图书馆学习时长达4600小时,最终以专业第4的优异成绩顺利保研本校。
勤奋是会“传染”的,在张骋同学的带动下,图书馆变成室友们经常相见的地方,回到宿舍的时间,更多是一起交流白天遇到的新鲜事以及探讨学习上的心得体会。吴孟龙和吴骏聪感触颇深,“刚上大学时,我们参加社团和部门活动较多,学习上感到有些吃力,张骋和王月刚经常和我们分享他们在学习上的经验,尤其是王月刚,告诉我们学习要制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分阶段、有计划地去完成,我们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大一得知化工学院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试点学院之一,一颗种子便在王月刚和张骋的心里悄悄发芽。他们深知,只有非常优秀的本科生在大二学年才有资格申请,一旦入选就意味着可以在本校接受全程导师指导,提前一年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并开展研究。
王月刚和张骋互相帮助,默默努力,在大二学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入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大二时,两位同学就明确自己要在本校接续完成本硕博学业。他们说:“在大一上专业概论课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到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级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足以见得学科实力非常雄厚,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热爱,并且渴望更深入地研究。”
吴孟龙和吴骏聪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来得要晚一些,通过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和相关学科竞赛的深度参与,他们也选择继续留在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4位同学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将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奋斗。
大学期间,寝室4人都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和社会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也让他们的优秀变得更加全面。
王月刚积极参加各项学科竞赛,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获“天正设计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等奖和第六届全国“互联网+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奖项。张骋发挥学科优势,在学院和班级担任“小讲师”,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成功“脱困”。吴孟龙对化学和工程非常热爱,充分将化学知识和工程思维有效结合,曾获第七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性能竞赛二等奖。吴骏聪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尤其是疫情期间总能看到他服务同学的身影,获“抗疫先锋”志愿者荣誉称号。
4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迎接他们的将是同一校园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4位同学都表示非常期待,希望可以在未来科研的道路上探索前沿技术,勇攀科学高峰,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表示,如果可以的话,希望研究生期间还可以成为室友,让优秀继续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延续下去。
【青春上海】优秀×4,全寝保研!华理4名男生再续“理”缘
期末季,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24舍703室因为一则喜讯沸腾了。这里住着4位来自不同地域的男生,他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但优秀得非常一致。他们都是化工学院大四本科生,在校期间全员获得奖学金和社会工作奖。如今,他们全员保研华东理工大学,再续“理”缘。
== 奋斗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
张骋、王月刚、吴孟龙和吴骏聪都住在24舍703室。
刚上大学时,张骋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计划——在体验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坚持学习是第一要务,争取保研。他保持了自己在高中时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坚持6:00起床、22:30睡觉,大学3年以来始终成绩优异,累计在图书馆学习时长达4600小时,最终以专业第4的优异成绩顺利保研本校。
勤奋是会“传染”的,在张骋的带动下,图书馆变成室友们经常相见的地方,回到宿舍也会一起交流白天遇到的新鲜事以及探讨学习上的心得体会。
吴孟龙和吴骏聪感触颇深,“刚上大学时,我们参加社团和部门活动较多,学习上感到有些吃力,张骋和王月刚经常和我们分享学习上的经验,尤其是王月刚,告诉我们要制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分阶段、有计划地去完成,我们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 他们对母校爱得深沉 ==
自大一得知化工学院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试点学院之一,一颗种子便在王月刚和张骋心里悄悄发芽。他们深知,只有非常优秀的本科生在大二学年才有资格申请该计划,一旦入选就意味着可以在本校接受全程导师指导,提前一年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并开展研究。
王月刚和张骋互相帮助,默默努力,在大二学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入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大二时,两位同学就明确要在本校接续完成本硕博学业。他们说:“大一上专业概论课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到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级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足以见得学科实力非常雄厚,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热爱,并且渴望更深入地研究。”
吴孟龙和吴骏聪虽然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来得要晚一些,但通过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和相关学科竞赛的深度参与,他们也走上了继续深造之路。如今,4位同学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将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奋斗。
== 让优秀变得更加全面 ==
大学期间,寝室4人都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和社会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也让他们的优秀变得更加全面。
王月刚积极参加各项学科竞赛,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获“天正设计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等奖和第六届全国“互联网+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奖项。张骋发挥学科优势,在学院和班级担任“小讲师”,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成功“脱困”。
吴孟龙对化学和工程非常热爱,充分将化学知识和工程思维有效结合,曾获第七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性能竞赛二等奖。吴骏聪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尤其是疫情期间总能看到他服务同学的身影,获“抗疫先锋”志愿者荣誉称号。
4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迎接他们的将是同一校园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对于未来,4位同学都满怀期待,希望可以在未来科研的道路上探索前沿技术,勇攀科学高峰,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生期间还可以成为室友,让优秀继续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延续下去。”这也成为他们共同的小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