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举行“春生万象·文化解码”校园文化市集暨通海茶叙千期系列活动

发布者:学工部发布时间:2025-04-16浏览次数:10


四月的华理校园,春意盎然,文韵流淌。410日至414日,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风檐广场化身一座流动的文化长廊,“春生万象·文化解码”校园文化市集暨通海茶叙千期系列活动在此盛大开幕。本次校园文化市集以非遗文化为核心,通过“可学、可玩、可尝”的沉浸式体验,让师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同期特别邀请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特邀出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方笑一教授带来专题文化讲座,为春日校园增添了一抹浓郁的人文气息。

图:校党委副书记宋来做客“通海茶叙”活动

图:“春生万象·文化解码”华东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市集

文化市集:以春为伴,指尖技艺传递非遗魅力

风檐广场上,非遗文化摊位错落有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画卷。学生们穿梭其间,或驻足观摩,或亲手体验,在春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鲜活脉动。在南樑印社-丝网印摊位,一刷一印间,墨色流淌,方寸之间尽显匠心。学生们在指导下亲手制作丝网印刷作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指尖翻飞,彩线缠绕的手作绒花,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绒花在手中绽放,仿佛将春天的柔美定格。扎染小铺蓝白相间的布料在染料中浸染,每一件作品都因独特的纹路而成为孤品,吸引了许多学生一试身手。五彩斑斓的纸鸢在春风中摇曳,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飞天龙筝”制作技艺,讲述这项古老文化的千年历史。香囊雅韵,艾香弥漫,学生们缝制精巧香囊,将端午习俗提前带入校园,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健康的祈愿。流光溢彩的漆艺扇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学生们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漆扇工艺的细腻与华美。此外,市集现场,南桥撕纸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为本次活动赠送了他精心设计的撕纸作品,其中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名和标志性建筑栩栩如生,展现了非遗文化的精巧技艺。市集现场针织技艺、海湾农垦文化等摊位前也围满了体验者,大家用指尖触摸文化的温度,用行动传承非遗的薪火。



图:非遗传承人赠送“南桥撕纸”作品/赠送书画作品

文化漫谈:解码人文密码的跨时空诗词对话

午后,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特邀出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方笑一教授做客“通海茶叙”第1000期,以《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文精神》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讲座。

方教授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境界,讲到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胸襟,以经典诗词为钥,层层剖析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他特别强调,诗词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现代人破解精神困境的密钥。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学生们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

讲座结束后,方笑一教授向学生赠送了个人著作《诗意人间》《诗家十讲》,并鼓励大家多读经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图:方笑一教授主讲《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文精神》

图:《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文精神》主题讲座合影

通海茶叙:让文化温润校园生活,让传统焕发时代新生

本次活动也是华东理工大学“通海茶叙”第1000期专题系列活动之一。自20164月启航以来,“通海茶叙”以茶为媒、以文化人,通过小规模、多主题、高频次的“谈式教育”,搭建师生对话平台,累计开展1000期主题活动,吸引20000余人次学生参与。从最初的围炉品茗,到如今涵盖非遗体验、诗词雅集、节气茶会的多元文化平台,“通海茶叙”已成为华理校园文化育人的一张亮丽名片。

通海茶叙作为学校特色育人项目,于2016年入选为“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项目案例”,在2018年入选为“上海市高校年特色文化品牌扶持项目”,活动在师生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同时受到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中国新闻网、央广网、东方广播台、新民晚报、东方网等11家媒体的关注和肯定,工作案例在2021年入选中组部《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2022年出版《通海茗语——华东理工大学“谈式”育人模式实践》,获评2023年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优秀成果。

春日的华理校园,因这场文化盛宴而更加生机勃勃。非遗市集的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诗词讲座的深刻解读,让人文精神“燃”了起来。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将继续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让非遗技艺在青年一代手中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沃土中生生不息。